01.Dnipro地鐵站
烏克蘭 / Zaha Hadid Architects
Dnipro市一直是烏克蘭的工程、冶金和制造業(yè)的中心,如此豐富的歷史體現(xiàn)在了新地鐵站鋼鐵焊接的入口空間中。建筑使用的結構薄板由從Dnipro當?shù)罔T造廠回收的鋼材制成,其雕塑般的外觀展現(xiàn)了該城市在鋼材加工上的精湛技藝。每個入口空間都形成了一片新的公共廣場,并為城市地鐵提供了清晰可見的地標指引。
車站的室內集散區(qū)、走廊和站臺在遵循共同的形式和空間邏輯的基礎上,各具特色,賦予Dnipro地鐵強烈的特征。遵循直觀導視的概念,室內設計在引導游客去往各個車站的同時,加強了他們的感官體驗,保證其能夠安全、舒適、愉快地穿梭在城市之中。
02.布達佩斯地鐵雙站
匈牙利 / sporaarchitects
地鐵站瀕臨多瑙河,承擔和運轉著來自電車,巴士,地鐵,船運,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的人流。建筑師希望陽光能夠直達這樣重要的地下節(jié)點,就在地鐵站的地面交界處設置了晶體狀的天窗。同時建筑師在兩個地鐵站中都采用骨骼系統(tǒng)式的混凝土結構,制造出十分壯觀并具有象征意義的景象。
地鐵站采用了復雜的結構體系以滿足濱河地段和施工現(xiàn)場的要求。
最終有三個層次的鋼筋混凝土梁穿梭其中,雖然讓人眼花繚亂但卻具有統(tǒng)一感與壯觀性。 車站的地面入口處設置了一系列有機晶體狀的天窗,陽光傾瀉而下,灑落在電梯切出的“深谷”里,透過層層混凝土結構的空隙,到達地底世界深處。
03.北京地鐵14號線麗澤商務區(qū)站
中國 / BIAD-TOD
北京地鐵14號線麗澤商務區(qū)站作為首都五線換乘的重要樞紐站,設計方案意圖用簡約現(xiàn)代的設計語言,營造開闊明亮的整體氛圍,形塑一個國際化的“地下城市客廳”。站廳的主要承重構件為Y形柱,在滿足結構跨度的同時、有效減少了站廳內立柱的數(shù)量,帶來更為寬敞的開放空間。設計上摒棄繁冗的裝飾,以素水泥材質突出Y形柱本身的結構之美,體現(xiàn)地鐵站“向下生長”的力量感與生命力。
06.薩爾瓦多地鐵2號線車站
巴西 / Hunter Douglas
薩爾瓦多是一個特定的和具有豐富文化條件的繼承者,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非洲和葡萄牙的遺產(chǎn),這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此背景下,該地鐵系統(tǒng)也沿襲著這一傳統(tǒng),并以現(xiàn)代的方式合理合法的融入到這里的文化中來,避免了給人以重復刻板的印象。
車站為兩層樓高,包括站臺和上面的夾層,采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施工方法。這里的柱子根據(jù)瓷磚本身的曲率設計,很好的減少了建筑體積。整個建筑的跨度約為23米,采用自支撐金屬瓦結構和雙重隔熱和隔音保護層。人行道和封閉結構都位于金屬結構之中。從水平面傾斜10度,自支撐鋼屋頂部分與水平面呈10度角,這既有助于自然采光和通風,又能夠形成一系列拱形棚。
07.那不勒斯地鐵“大教堂站”
意大利 / ??怂_斯建筑事務所
地鐵站位于尼古拉·阿莫爾廣場,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廣場,位于 Via Duomo和Corso Umberto I之間的十字路口。其與大教堂和城市南部的直接聯(lián)系,將歷史悠久的Mercato和Orefici市鎮(zhèn)串聯(lián),以便于市民和游客在當?shù)氐挠斡[。
車站地下二層的空間設計致力于城市間的通勤和旅行;伴隨著顏色、燈光、幾何紋理和鏡面的室內鋪裝,意在敲打著此趟旅程的節(jié)奏,伴隨乘客通往站臺。該項目空間內的所有元素,包括鋪裝材料,即采用了反光的蘇格蘭金屬板的墻壁和天花板,以及石灰華材質的地板,旨在為神殿創(chuàng)造一個氣氛融洽的環(huán)境。
08.Sound Transit華盛頓大學站
美國 / LMN Architects
車站整體設計以打造良好的城市連接性和移動性為基礎,在地上與100英尺處的地下站臺之間,建立良好的交通流線。各層間的視覺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強烈的空間導向。透明立面除了拉近車站內外視覺聯(lián)系外,還充當了地下站臺的采光天井。彩色瓷磚活躍了地下站臺的氣氛,售票處周圍的綠色線條讓空間氛圍動感十足。
09.約克大學地鐵站
加拿大 / Foster + Partners
約克大學站的設計主題類似于最初在倫敦金絲雀碼頭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地鐵站進行的探索:其設計考慮了周圍的公共空間以及它們與城市的聯(lián)系,并利用自然光線將乘客直觀地從入口引向下方的到達平臺。車站坐落在大學校園的中軸線上,與著名的Vari Hall相鄰,造型獨特的屋頂為大學提供了新的“門面”。
車站被Harry W. Arthurs廣場的公共草地環(huán)繞,其外觀采用了較為謹慎的設計手法。建筑體量沉入景觀之中,其入口被設置在圓形劇場的底部,并由機翼般的醒目頂篷帶來蔭蔽。頂篷的內側面覆蓋以高度拋光的金屬,反映出人們在下方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