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圖
01 老舊街區(qū)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每個城市中都有老舊街區(qū),隨著時間的流逝,建筑的老化,業(yè)態(tài)的變遷,使老街巷逐漸失去往日的光輝,變成了一條業(yè)態(tài)老舊的普通街道。
且很多都是街道狹窄、設施老舊、綠化率低、建筑物參差不齊、門頭牌匾破舊不堪,舒適度相當差。
所以,從街巷復雜的公共空間中總結出幾類主要“病癥”:
① 交通混亂問題:違規(guī)停放,人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
② 立面風貌問題:街道界面混亂不連續(xù),風貌特色不足
③ 休憩設施問題:公共空間活力不足,空間利用率不高
④ 新舊融合問題:街區(qū)的歷史價值不被重視,無法平衡歷史韻味與現代審美
⑤ 綠化環(huán)境問題:公共綠化零星未成片,服務效果低效
圍繞這五種問題,對街道進行微更新的改造,希望在維持現有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換、保留修繕等方式,優(yōu)化街區(qū)功能、提升人居環(huán)境、激發(fā)老城活力,提高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02 老舊街區(qū)改造的具體設計探索
1、動態(tài)交通人車混行,靜態(tài)交通停車混亂,街道雜亂無章
許多舊城區(qū)的城市道路都面臨著人車混行、停車混亂的交通問題,對其設計改造,應分別采取人車分流和合理規(guī)劃停車的策略作為回應。
望京小街位于北京朝陽區(qū),全長360余米,寬約40米,這條13年的老街,在經歷兩年多的規(guī)劃設計以及五個月的改造施工后,重回人們的生活。
改造前實景圖
雜亂無章的車行道路、不友好的步行通道、喪失活力的商業(yè)界面基本可以勾勒出小街曾經的面貌。
亂停放、車行難、人行不暢已成為小街多年的頑疾。加之日均400輛共享單車的無序“蹲點”,外賣快遞車分秒必爭的飛馳,路面破損的日益嚴重,讓基本的通行功能大打折扣,周邊商業(yè)的可達性也受到了影響。
實景圖 ©魯冰
最終,望京小街所確定的改造方向為:開放性、輕時尚、生活化、交流性的國際商業(yè)街區(qū)。
示意圖
對小街屬性的重新定義,促使設計師對小街的空間格局進行重新梳理,并運用景觀的手段縫合街道兩側和連接整個城市片區(qū)。
示意圖
相較傳統(tǒng)的城市街道空間,40米寬的小街更像是一個城市公共走廊,通過模糊邊界,利用現有高差區(qū)分通行空間和停留空間,建筑立面到整體多維的一體化等手段,打造一個既細膩又極具體驗的純步行公共空間。
實景圖 ©魯冰
策略1:步行街保持原12米車道路寬度不變,預留應急通車需求,同時可為休閑活動及商業(yè)活動留白。
實景圖 ©魯冰
策略2:利用兩側人行空間和高差改造為木質大看臺,結合階梯式綠化,形成小街活動的觀演劇場式空間。
2、協(xié)調建筑立面,突出歷史底蘊
混雜的建筑類型、凌亂的立面形式會嚴重破壞街道的風貌,原有歷史底蘊也未得到鮮明的呈現,因此重塑風貌是一定要做的。
實景圖 ©劉松愷
如上海西大門安亭老街,“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為鎮(zhèn)”,安亭之名自漢代沿襲至今。后經汽車工業(yè)大發(fā)展時期,形成多變的城市面貌,留下了1200余年的上海0001銀杏樹、眾多文化遺產和雋永的故事。
實景圖 ©劉松愷
如今,安亭鎮(zhèn)人民政府希望完成安亭老街的改造升級以適應新的消費需求。
改造前實景圖
實景圖 ©劉松愷
首先拒絕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主體空間,其次整治正在侵蝕老街風韻的元素,如低端的小門店、不合理的電箱安裝、雜亂的沿街標志標識等。
改造分析
實景圖 ©劉松愷
最后重新規(guī)劃空間布局,增加統(tǒng)一店鋪標識,加以燈光來統(tǒng)一街道空間,改善現有建筑立面形象。
實景圖 ©劉松愷
立面更新提取了銀杏古樹元素,使用與銀杏樹相同顏色的孔洞金屬板,小曲度彎折金屬板形成特有的肌理。同時調節(jié)孔洞大小和金屬板顏色,讓立面“印”上銀杏圖案,即使在夏季,也可以看到黃色銀杏樹場景。在一層門與窗空間,也統(tǒng)一使用銀杏葉顏色的框。
實景圖 ©劉松愷
側招燈具的設計,以銀杏圖案為主題,圓形亞克力為面板,側掛與立面;在店鋪正立面,多片銀杏葉拼接成裝飾面板,美化白色墻體。
沿著街道走過去,統(tǒng)一的銀杏標識讓游客和居民都形成強烈的共識,安亭鎮(zhèn)的千年銀杏樹激發(fā)了我們深入了解歷史背景的興趣。
實景圖 ©劉松愷
實景圖 ©三棱鏡
實景圖 ©三棱鏡
實景圖 ©三棱鏡
實景圖 ©三棱鏡
實景圖 ©三棱鏡
4、娛樂設施、休憩設計數量少,質量差
增加街道中公共休憩、娛樂設施的數量,同時不占用太多空間,結合空間的位置、尺寸、形狀,將多種形式的小品建筑引入街道界面中,提高舒適度。
改造后的城市通道 ©存在建筑
改造前現場照片 ©凡筑
改造設計的初衷是打破圍墻阻隔,改善街道基礎條件,提供適度的有效空間,引入豐富的經營業(yè)態(tài),以此延續(xù)并激發(fā)城市活力,為玉成街持續(xù)的自發(fā)更新和發(fā)展提供契機及可能。
為游客提供休憩的場地 ©存在建筑
根據場地狀況,提出三個基本改造措施:翻新、整改、臨建。其中臨建最為重要,指的是針對局部可建設區(qū)域增設可運營和體驗的空間。
改造更新步驟分解圖 ©凡筑
150米長的街道,寬度在5.1米~7.4米之間,除去預留的4米寬消防車道后,能夠臨建的場地只有1.1米~3.4米。臨建設計的原則為:連續(xù)、參與、裝配。
連續(xù)性以保證新舊環(huán)境之間有足夠長的接觸面,可以承載即將引入的經營內容,提供足夠豐富的消費場景;參與性以保證連續(xù)的界面不會顯得單調乏味,利用分段的放大空間或口袋景觀設計,使更多的路人可以休憩停留。
預制箱體組團分解圖 ©凡筑
預制箱體組合 ©存在建筑
裝配化以保證現場施工的快速度和準確度,設計提供加工、安裝節(jié)點圖,在工廠內預制箱體、試裝組團。預制箱體不設機礎可拆卸移動,減少了對道路下部密集城市管網的破壞。
景觀節(jié)點放大圖 ©凡筑
花店成為街道借景 © 存在建筑
根據城市建筑肌理、道路格局,在各景觀節(jié)點附近布置如DJ臺、快閃店、鮮花店等情景業(yè)態(tài),局部放大的空間得以借景借勢,融入到長街之中。
小桌小凳等口袋景觀 ©存在建筑
且摒棄綠化和鋪裝為主的環(huán)境設計方式,更多設計小桌小凳一類可被使用和參與的道具場景。
街道主入口的管體景觀 © 存在建筑
以及為解決街面空蕩乏味的問題,采用直徑為15厘米的鋼管進行環(huán)境設計。律動的管體構成了玉成街的入口門廊、景觀墻面、臨時座位。管體上部預留埋件懸掛燈具,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需要,懸掛不同的飾物或裝置。
街道主入口的管體景觀 © 存在建筑
除上述幾點外,還有一些老舊街區(qū)的綠化空間,普遍體量小,且空間分裂零碎,整體居住環(huán)境較差。所以綠化環(huán)境需要共建共享,空間連通,整合提升為現代品質街區(qū)。
結語:
城市"微更新"是一個復雜課題,尤其街區(qū)更新問題更為細碎,如街道尺度曲折變化、隨處可見的畸零空間,都需要考慮各種要求以尋得最優(yōu)解。
相信未來城市中的所有"微更新"項目都能夠越來越適應時代、適應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