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始建于 1923 年的發(fā)A電站,在遭到廢棄 40 年后重新變成了泰晤士河南岸娛樂生活的中心。
●閉幕式上巴特西發(fā)電站和另外 5 座建筑被視為倫敦標志
巴特西發(fā)電站作為倫敦最大的重建項目,經過長達 10 年的建設,電站主體于 10 月作為一個購物中心開業(yè)。它曾在 2012 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被選為最能代表倫敦的建筑之一,重建開放讓這座磚墻建筑脫離文化符號,變成實體經濟復蘇的跡象。
不止于巴特西發(fā)電站,有趣的商場正在變多,它們是對標準化購物場景感到疲倦后的產物,消費這種行為正在變得愈發(fā)多樣化。
01
百年發(fā)電站如何獲得新生
巴特西發(fā)電站
英國,倫敦,九榆樹
建筑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Gehry Partners、Wilkinson Eyre
● John Sturrock
巴特西發(fā)電站的四個煙囪,在 1983 年噴出最后一縷黑煙后,成為了一棟徹底失去生產價值的建筑。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人們忘記了煙囪上的黑煙,只記得煙囪中間那頭粉紅色的豬。
●《動物》封面
從希區(qū)柯克的電影《破壞》到平克·弗洛伊德專輯《動物》的封面以及湯姆·霍珀執(zhí)導的《國王的演講》,巴特西發(fā)電站的身影出現在許多的藝術作品之中,這使它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被年輕人們銘記。
● 英超俱樂部切爾西曾構想過將發(fā)電站重建為其主場
雖然被評為二級保護建筑,但十多個關于其重建的提案最終都不了了之,其所有權也幾經轉手。
直到 2012 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開發(fā)商 SP Setia 和 Sime Darby 開始了其長達 10 年的重建計劃,倫敦地標整體終于在 2022 年 10 月重新作為一個商業(yè)綜合體對公眾開放。
作為全球最龐大的磚墻建筑之一,它曾一度是英國工業(yè)社會強大生產力的代名詞。建筑事務 Wilkinson Eyre 負責了發(fā)電站主體的內外重建。改建后電站依然保留著原有的工業(yè)氣息,中庭部分還能看見此前的電廠設備。
● 渦輪機房 B
● 渦輪機房 A
兩個渦輪機房和兩座控制室都最大程度得保持了原有的樣貌,內部未加修飾的野性主義裝飾和外立面的紅磚,都服務于巴特西電站整體的主題——戰(zhàn)時記憶。
● 控制室 A
● 控制室 B
● 控制室 B
控制室 A 基本保持著此前的樣貌,并被改建成了一處私人活動空間??刂剖?B 則成為了一處酒吧,如內飾所表現的一樣直接,酒吧被命名為控制室 B(Control Room B),周圍保存著原先的不銹鋼控制面板。
發(fā)電站標志性的煙囪也被加以利用,他們在煙囪內修建了一部觀景電梯,并取名為 Lift 109(煙囪頂部有 109 米高),觀光客可以乘坐這部電梯在 8 分鐘后到達頂部,一覽泰晤士河全景。
● 開放后的首個周末,巴特西發(fā)電站接待了超過 25 萬名消費者
電站的重建雖然看似試圖在還原其 1950 年還在服役時的樣子,步行于巨大的煙囪下時,沒有人會想起這曾經是一處勞動場所。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工業(yè)主題公園,開發(fā)商將商場的第一個節(jié)日命名為“電力節(jié)”(Festival of Power),而此后有關巴特西的一切都將為消費服務。就像衛(wèi)報作者奧利弗·溫賴特所評價的那樣:“他們把每一平方英寸都貨幣化了”。
02
怎樣把一座公園搬進商場
韓國首爾 Parc.1 商業(yè)綜合體
韓國,首爾,汝矣島
建筑事務所:RSHP(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當 Parc.1 這樣的龐然大物出現在首爾時,沒有人能夠從建筑上的紅色鋼結構挪開目光。樓體顯示出明顯的高技派建筑風格(High-tech architecture),這是大師理查德·羅杰斯的絕唱。
作為韓國最大的綜合商業(yè)體,Parc.1 由四個部分組成:總面積 89,000 平方米的現代首爾購物中心,兩座寫字樓,以及首爾大使費爾蒙酒店。這其中現代首爾購物中心成為了 Parc.1 最受關注的部分。
● 屋頂的起重設備
商場內部幾乎沒有什么立柱遮擋視線,光線在室內的流動遠比傳統(tǒng)建筑要更加通暢,這得益于房頂的數臺起重機,它們負責承擔其商場整個房頂的重量。
此前的傳統(tǒng)商場希望以明亮人造光營造出一個封閉的、能夠讓人忘記時間流逝的購物空間,但這個理念不再適用于當下,自然主義早已成為大眾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現代首爾深知于此,商場里有著近 50% 的公共空間且大量使用自然光承擔照明功能。
設計師在 5 層布置了一座室內公園“Sounds Forest”,其間點綴了不少于 30 棵樹木以及大面積的草地。
除此之外商場一層還有一處高達 12 米的瀑布小品,這些室內景觀完美地營造了商場自然主義的主題?;ɑ懿菽疽约八w的置入,是多元城市文化的產物,伴隨著消費方式的演變,開發(fā)商總是能夠打造出主題鮮明的購物環(huán)境。
03
商場設計也需要實驗精神嗎
光教 Galleria
韓國,首爾南,光教新城
建筑事務所:OMA
這是 Galleria 的第六家分店,開在了首爾以南的光教新城,整棟建筑如這片土地一樣年輕,OMA 的合伙人 Chris van Duijn 設計了一個具有實驗精神的購物場所。
Chris van Duijn 試圖將這棟建筑變成光教新城的核心,故而選擇用立方體的石塊的形象作為建筑的整體基調——它足夠穩(wěn)重,“我們將這個項目設想成為光教新城的中心,就像它是這座城市的起源?!?
建筑外立面呈現出宛如馬賽克一般的肌理,一座多面體狀的玻璃棧道從中間穿過,這條棧道是一條設計好的動線,可以從底層行至頂層,抵達露臺,全長 540 米。
Chris van Duijn 設計這段相對漫長的路線是為了試圖能夠使消費者在行進途中產生除去購買以外的活動。
整座建筑像一塊未加修飾的石塊橫截面,事實上外立面共使用了 14 種花崗巖,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觀察,Chris van Duijn 最終選擇像現在這樣拼貼使它能夠完美地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所有的顏色都可以在周圍找到。”
與現代首爾將自然環(huán)境置入建筑內部不同,光教 Galleria 用一條透明的棧道讓建筑內部的人與周圍的環(huán)境產生交互,通過棧道可以全角度地瀏覽周圍光景,并最終俯瞰光教。這條并不完全服務于消費的通道是這座建筑的精神內核,它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零售地產的邏輯:鼓勵店鋪、消費者與室外環(huán)境以及室內公共空間的對話。
04
商業(yè)建筑因何而變
消費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Harding, Howell & Co. 被認為是第一個符合現代定義的百貨公司
一個現象是,當我們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某地地標時,引擎推薦給我們的已不再是古建筑,占據首頁的多是當地近年的新建建筑,其中不乏商業(yè)建筑,它們成為了當代最能夠吸引年輕群體的城市景觀,這些商業(yè)綜合體是城市文娛活動的最主要載體。
和消費文化建立初期時不同,如今消費者如果希望在某個購物中心度過一天,購物不再是最核心的目的,在步入建筑之前許多人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購物清單。正如學者約瑟夫·派恩(Joseph Pine)曾經所說的那句話一樣,“歡迎來到體驗經濟”(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在產品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體驗經濟是這個時代的標志,相較于產品和服務,人們更期望得到一次舒適的消費體驗。
● 芭芭拉·克魯格的《無題》被視作是笛卡爾名言在消費社會時代的延伸
而購物中心也一直在試圖滿足消費者,有時步伐更快,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求。購物中心自 19 世紀末開始,在這百年間不斷發(fā)展,開發(fā)商們還從主題公園中汲取經驗,譬如娛樂設施與零售賣場結合的模式,便是借鑒迪士尼主題游公園經驗的產物。到了現在,受到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寒冬的雙重沖擊后,商業(yè)建筑所受到的威脅遠比往昔的金融危機更加嚴重,建筑師變成了零售地產的救命稻草。
● K11 MUSEA 購物中心
類似于 OMA 以及 Foster+Partners 這樣的頂級建筑事務所將建筑藝術帶到了消費空間,商業(yè)景觀開始變得多樣,形態(tài)也突破了早先范式。這些建筑奇觀成為了一座城市新的名片,也將商業(yè)建筑之于社會的地位,帶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境地。
● 愛丁堡 Jenners 百貨商場,現已停業(yè)
老式的百貨商場已幾乎退出歷史舞臺:德本漢姆(Debenhams )作為英國百貨公司存在最久的品牌,也在 2021 年步入倒閉浪潮,那些叫得上名的老式購物中心幾乎都沒有撐過疫情后的寒冬,諸如從 1881 年開始營業(yè)的 Beales 百貨,以及已經存在了 183 年的 Jenners 百貨。
● 鮑德里亞所著的《消費社會》
消費這種文化行為變得更難摸透了,正如 Chris van Duijn 所說的那樣:“消費不再那么標準化了,正變得更定制化。”究其原因,鮑德里亞給出答案:“一切都要嘗試一下:因為消費者總是怕‘錯過’什么,怕‘錯過’任何一種享受。”
相對追求實用價值而言,更多的消費變成了體現自身社會存在的表達方式,這種并非以實體商品為核心的消費行為,最終讓老式購物中心失去了競爭力,在消費文化的視角中,我們能夠看見商業(yè)建筑嬗變的幾個原因。
05
商場也需要敘事嗎
主題公園式購物中心
● 為了對抗線上購物,新澤西州的美國夢購物中心花費數十億美元建立了主題公園
伴隨著新的消費秩序的誕生,服務于此的商業(yè)建筑也必然產生變化。正如這幾座商業(yè)建筑所展示出來的那樣,通過不同手段建立起的主題變成了吸引消費者前去的關鍵,每一個消費空間都為實現差異化消費做出了充分的準備,開發(fā)商準備了足夠多的敘事以供商場內的消費者選擇,商場變成了一個盛大的舞臺。
06
商業(yè)建筑是怎么越變越大的
建筑趨于崇高
● 雷姆·庫哈斯提出超建筑(Hyper-building)的概念
除此之外,審美也不再僅發(fā)生于某些特定的空間內,審美泛化延續(xù)到了當代商業(yè)建筑領域。消費社會秉持對于崇高美學的追從,體量作為最直觀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元素,在這種審美訴求下變得越來越大。
OMA 首席設計師雷姆·庫哈斯在他曾經所著的《龐大:關于大的問題》中指出:“大成為了當代建筑的決定性特征,建筑藝術在體量迅速膨脹的都市中變得毫無用處?!崩鲜缴虉鲋械桶耐ǖ篮筒环铣绺呙缹W的體量以及樸素的外立面,這些都成為了問題。
07
商業(yè)建筑為什么需要更個性的形式
消費者的多元審美
● 倫敦卸煤廠購物中心,由兩座 19 世紀的煤炭倉庫改造而來
雷姆·庫哈斯在《哈佛設計學院購物指南》中描述了人們對于購物中心的追求:“購物中心應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幾乎一直是新的’……新的原則往往伴隨著‘計劃廢止制’,那些經久的建筑也必須通過翻修和擴建來不斷地更新?lián)Q代?!?
在建筑領域談計劃廢止制過于苛刻,但這確實反應了一個問題,消費者喜歡那些具有不同設計語言的消費空間。相較老式商場千篇一律的面貌,當代商業(yè)建筑能夠通過選擇不同的外立面表皮材料的以獲得全新的視覺體驗,然而這對于本就在電子商務沖擊下?lián)u搖欲墜的老式購物中心來講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個命題。
● 倫敦牛津街上的老牌百貨商場 House of Fraser ,現已停業(yè)
從百貨商場到如今的商業(yè)綜合體,商業(yè)建筑的不斷變化是消費觀念、經濟背景以及自然科學不斷發(fā)展后的具象表現。從消費文化的角度去觀測商業(yè)建筑的變遷也不過是這其中的一個視角,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傳統(tǒng)百貨商場退出競爭的必然性。
或許會有懷舊的人為此感到難過,但隨著老式購物中心的退場,更具藝術性的當代商業(yè)建筑持續(xù)落地,成為新的城市景觀,這是一座城市恢復生命力的體現。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烏云裝扮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交流與學習,不構成任何商業(yè)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推薦閱讀:
國內七大商業(yè)街美陳設計經典案例
http://ujcijtj.cn/shangyekongjianchenshesheji/54-1564.html
舊城改造案例:美國紐約蘇荷區(qū)
http://ujcijtj.cn/shangyejiesheji/65-3462.html